1. 定期交流
分离久了,很多留学的孩子学会了“报喜不报忧”,而我们也慢慢笃信“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学习逐步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放任”,分离也不等于没有陪伴。与孩子保持定期的沟通,是每个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家长必须坚守的底线。美高学生,尤其是Junior 和Senior都是超级忙碌的,时差、环境所限,家长日常发的信息和疑问多半“有去无回”,而情绪的积累是需要有出口的,所以,建议与孩子保持定期的沟通。相较语音,视频电话更有助于情感的流动。通话时,尽量让孩子充分表达和分享,交流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TA自然打开倾诉的闸门。
2. 充分信任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唠叨”就是对他们能力的“不信任”。面对疫情的绵延反复、政策复杂多变,作父母的焦虑和不安难免加剧,尤其是老母亲们的碎碎念和夺命连环call,常常会惹来孩子的抱怨和抵触:疫情严重的时候,儿子也曾因不满老母亲在防疫问题上的喋喋不休,而愤然挂断电话!
其实想来,尊重和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离开父母会成长得更快、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愈强。也应该相信,community 和peers给予孩子的正向影响更大。孩子上美高三年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到日常的吃穿用度、生活起居,大到选课选校、大学专业方向,在确保安全、遵从规则、信息同步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充分让孩子自己主导。我们越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充分信任,越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TA对胜任力的自信、提升TA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3. 坚定信念
近期上海、北京AP考试的取消,又引发一轮关于国际教育可否延续的讨论。国际形势充满变数、竞争内卷日益加剧、留学红利不复存在的当下,留学的价值何在?这些问题也困扰着远在异乡独自奋斗的孩子们。此时,我们要坚守初心,以最大的支持帮助孩子坚定信念:留学的目标绝不仅终结于申请上一所名校、一个热门的专业,抑或谋求到一个令人艳羡的岗位。留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学业收获、品格养成、逆商训练的过程,能激发TA对自我负责的内驱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使命感,带给TA更广博的世界观、对不同文明更包容的胸怀,同时也有对自己文化之根更客观的理解和反思。
4. 合理期待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听到太多12年级的家长在感叹:今年的美本申请太难了!我的孩子SATXX分、托福XX分,还有XX奖项、XX夏校,怎么连个前30的学校都没申请上?!在内卷白热化的今天,美本申请更成了一场无比玄妙的博弈。孩子尽了全力,却未能收获理想的结果,内心的失落和彷徨可想而知。越是此时,我们越要调整心态,对孩子抱有合理期待,既不消极"佛系"也不盲目“鸡娃”。合理的期待建立在日常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兴趣特长的了解,对他的学校和同学的了解,也包括对所在国的教育政策、大学状况、社情文化的了解。我们的这些“功课”不是为了替代孩子的努力,而是在选课、选校、选专业这样的关键时刻,能帮助孩子做出合理、客观的决定,也为自己接受孩子付出努力后的一切结果做好心态上的准备。
5. 做好自己
当全网将谷爱凌、姚安娜们打造成“青年标杆”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自己的家中既无富矿供其任性人生,也无雄厚资源让其进退自如。TA的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我们应当更坚定地告诉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你人生该有的高度。作为家长,也唯有做好自己,才是给TA最好的示范: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专注自己喜爱的事情,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眼界,至少在孩子们面对价值观矛盾的冲击、“政治正确”的压力、(极)左(极)右势力的撕扯时,能给予理性的引导和感性的支持,帮助他们走过这一段极不平凡又将终身受益的人生旅途。
祝孩子们在异乡平安健康!祝所有的留学家庭早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