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一个上课少、考试少、作业少的芬兰教育,却是全球第一的教育,其背后有你不知道的秘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为你一一揭开:
01
1、老师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
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教材与教学内容,甚至决定教学进度。
芬兰的老师们,每天通常只花4小时上课,其他时间都用于课程设计和评估学生。另外他们每周还要花2小时用于提高个人职业水平,比如分享交流教学心得,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所以,芬兰老师对他们的学生往往非常了解,而且他们有能力、也有时间针对学生的发展制定课程。
02
2、对老师考核少、不评比。
芬兰学校里,对老师没有严格的考评。芬兰人说, “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学校不给老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
芬兰老师的教育成果评定,主要在于老师的自我评定。老师一年之中会与校长一起讨论好几回,老师不仅自行制定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还要规划下一阶段或明年的教学计划要如何达成,总结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成绩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满意或不满意。
每隔一阵子,老师还会收到来自校方、家长和学生等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与满意度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和回响,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目标与方法。
03
3、只有硕士毕业才能上岗当小学老师。
在芬兰,想当中小学老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芬兰老师均选自最优秀的学生,他至少拥有硕士学位;以有芬兰教育摇篮之称的约瓦斯曲莱大学为例,教育系从大约1500位申请者中,先遴选(优中选优)出300位进行面试,还会进行心理测试,最后再选取约90位左右的新生,平均录取率约为6.4%。
04
4、为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弹性授课。
芬兰教育特别强调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通常会被弹性编进不同的班组授课。这种分班和国内为了考高分、冲升学率而分的快慢班有本质区别——在芬兰,分班是为了找到更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且,芬兰的教育部门对所谓的“慢班”,投入反而更多。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老师还会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05
5、不论住在哪里,孩子们都能共享一样的优质资源。
他们无论在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在北极圈上学,都有一样的热腾腾的免费营养午餐可吃;有一样的高品质的教材可读;即使乡镇老师也得硕士毕业,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有些学校在偏远的郊区,公共交通不方便,政府还特意提供计程车接送学生上学。这也是为什么,参加PISA测试的芬兰学生,来自芬兰各地,他们的测验成绩却相差不大。
06
6、学校不给学生推优、排名。
芬兰的学校系统里,没有也不提倡推优。芬兰的孩子在15岁之前没有大考,即使是课堂小测试,发考卷也是学生个人和老师之间的事。“考试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的,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识到了哪里。” 这就是芬兰对考试的定义。
每学期初,班级老师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坐下来讨论小孩的学习目标。等到学期末的时候,老师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是看他的班级排名,不是和其他人比,而是看他是否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芬兰学生没有成绩单,只有学习报告。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不会焦虑地去评估、竞赛和排名。
07
7、终身教育的课程设置。
芬兰学校教育充分与生活教育结合,从而让孩子达到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芬兰小学基础教育中,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这些通识科目外,还有工艺课、家事经济课等很有特色的常设课程。芬兰的男女生,从小就开始一起学着打毛线、踩缝纫机、运用锯锤砂磨,拼制电路,这些技能不仅实用,还培养了孩子两性平等的观念。工艺课上,没有男女之分。男孩可以专注地用长短钩针织毛线,脚踩缝纫机,女孩也可以用锯和刨子来做木工。
08
8、让孩子爱上阅读。
在PISA测试中,芬兰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极为出色。芬兰人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看重一样。
芬兰孩子的第一本书是政府送的,那是每个芬兰宝宝都会拥有的诗歌绘本。芬兰人爱看书的习惯,可以说是从零岁开始。
孩子入学后,每天的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鼓励孩子去读自己爱看的书。学校里,老师往往营造群体阅读风气与平台,依据每个孩子的兴趣与阅读深浅,为他们量身选择不同的书册,引导他们乐在其中地阅读。
再有,芬兰的图书馆比购物中心密集,设施更完善。芬兰在1928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每个城镇必须有自己的图书馆,构成一个密集的图书馆网络系统。芬兰80%的人民使用公立图书馆,平均每位芬兰人每年造访图书馆的次数超过10回。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芬兰配有专门的流动图书馆巴士,每年的借阅量达740万册。如果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无法去图书馆,那就让图书馆去到孩子身边。
芬兰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无论是建筑,还是软装设计,甚至于一张座椅,往往都是出自大师之手。音乐艺术专区、儿童区,往往比娱乐广场设施更完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