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QS排名依据结构
- 学术声誉 40%
- 雇主评价 10%
- 师生比 20%
- 教师文献引用数 20%
- 国际学生比例 5%
- 国际教师比例 5%
- 2. 难度
- 原先学校排名和录取难度直接挂钩,但这一定律正在被破坏
- 国际学生比例原先是相对越低越好,因为学校招的国际学生越多说明越缺钱
- 3. 排名稳定性(3~5年内排名波动不超过5名)
- 加拿大最不看重QS排名,国家参与也不积极,因此稳定性差,可参考性也弱
美国看重自身的USNEWS排名体系,认为自身学校在QS中被严重低估众多本土小众名校不被QS认可
- 布兰迪斯、维克森林、威廉玛丽、佩伯代因(皆为前50)
- 吃亏于学校规模和教职人员数量,导致论文产出总数和引用率低
- 中国大学排名多有提升,主要得益于论文产出大幅增加,且中国学术圈内部互相引用论文成风,这两项指标占QS排名依据的20%(直白点说,游戏规则被国内玩儿明白了)
- 4. 学术结构 (近10年,部分学校学术结构发生变化,以港科大为例,2023年排名下降明显)
- 管理责任缺失
教师流失,知名老师被挖去广州,也没有有效的新教师补充渠道
- 美国的东北大学、CMU、NYU等前50名校,通过在全球开设分校(纽约在上海、阿布扎比、新加坡三个主要分校),实现师资循环,解决了师资流失的问题
港前三的相对地位在下降
- 近3年的文章产出,加起来不及清华一所(清华博士扩招)
- 港三的学术相对质量在下降(无诺奖无顶级奖项),CNS( Cell、NATURE、SCIENCE三大学术期刊)数量不足
- 港大甚至开具博士换Offer政策(用美国名校博士Offer100%换港大博士)
- 5. 世界各国排名变化和趋势
- 英国院校排名较稳定
新加坡南洋理工和新国立的雇主评价波动大(南洋理工排名从12下滑至19)
- QS在雇主评价这块只会给500强大公司收集数据,而新加坡经济发展良好,使得新兴小型企业增加,分流毕业生的同时,这些小公司又不再QS体系的调查范围内,导致排名下滑。
欧洲的知名院校招生规模会在未来三年内大幅提升(法国索邦)
- 德法日韩等小众国家留学比例会接近30%
- 6. 排名依据解读
a. 学术声誉 40%
- 该指标大多来自全球教授的互评
- 英联邦体系的学校内部互相认可度高,因此英、港、新、马四国的学校的学术声誉指数相对高且稳定
- 英美之间互相打分相对低,因此美国大学QS排名不占优,且小众名校被严重低估
b. 教师文献引用数 20%
- 该指标的逻辑和学术声誉一致,教授倾向于引用同体系大学教授的文献
c. 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
- 比例越高得分越高,这一点可以和选校策略结合,学校国际生扩招意味着学校缺钱,如果该趋势连续保持3年,则该校招收国际生的标准会放宽,如果它在你选校范围内,可以优先申请
. 上海最新规定985,211,世界排名前50的学校毕业生能享受快速落户的标准
e. QS、USNEWS、泰晤士(THE)、ARWU四大排名的差距越来越大,通用性最强的是QS
f. 看排名要3~5年一起看,一些突然冒出来的学校要注意(维拉诺瓦大学2022年排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