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offer的人欢天喜地,拿到拒信的人一拍两散,与这两种“干脆利落”的情况相比,拿
名词解释
Waitlist一般在常规申请阶段,通常是指招生官审核完申请材料后,认为你虽然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学校最优选择,学校会在录取完“最优”申请者后,再重新审核你是否能被录取。
Deferre一般在早申请阶段,即学校将你的申请推迟到常规申请季去决策,以便进一步了解你是否有更优秀的材料可补充,不少学校喜欢发efer信,跟申请者保持一种暧昧不明的关系。
最近几年,美国大学为了保持“入学率”稳定,可以说想尽各种办法,比如愈发重视具有约束力的早申请,再比如愈发后的候补名单。Waiting List 已经被各大教育媒体、升学顾问、高中教师声讨已久,都质疑大学“不合理”的“长”。
让大家气愤的不仅仅是Waiting List过长,过分的是大学拒绝公布等待名单总人数和转正机率,没有数据参考,大多数学生都满怀着被录取的希望。
不过,即使学校不公布等待名单数据,但仍有一些信息或多或少泄露出来。比如,Class of 2023 西北大学的候补转正率为 1.8%(55/3,067);斯坦福大学转正率 1.06%(8/750);MIT转正率 4.16%(17/408);当然也有为 0 的……
Defer的数据很多大学都不会公开,但Waitlist的数据美国大学每年都会通过CDS(Common Data Set)发布,其中就可以找到当年大学总共发的Waitlist份数,接受Waitlist的总人数,以及最终在Waitlist中被录取的人数。
一般情况下,被放入waitlist后,学校会发一封邮件询问是否愿意放在等待名单上,你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决定。
如果已经决定要加入Waitlist了,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询问学校:
该校waitlist是否有排名,如果有,自己排多少位?(部分学校的waitlist是有排名的,排名靠前的学生希望就很大。)
往年waitlist录取率是多少?
是否可以递交补充材料以及截止日期?
尽管被女神放进备胎很沮丧,但这也不完全是坏消息,至少说明还有一丝丝希望。那么这时候,应该做点什么让自己从“待定”变成“录取”呢?
首先,现实一点。你要明白,这份榜单上的大部分人,到最后都没有跳出来,大约只有不到1/3的 Waitlist 学生最终被录取。在一些精英大学中,可能没有一个能被录取,所以你一定要再找个保底学校,或者是申请还未截止的大学,或者滚动录取的大学…
然后,我们来抓住这么一线希望,有些事你可以尝试一下,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几率。
一封信重述你对学校的热忱
通常,大学不会向候补名单的学生具体说明你为什么在Waitlist,你应该做什么。波莫纳学院招生办Tina Brooks表示,如果大学模糊不清或没有准确地说出他们需求,建议发送一封电子邮件,重申自己对学校的浓厚兴趣。
这封信一定要有礼貌,还要有吸引力,阐述自己应该被考虑录取的好理由,你觉得学校的什么东西对于你来说是只此一家,别处找不到的。但也记住,一封即可。
以学习的心态,联系招生官
如果你之前与招生办的某个人联系过,可以再次与招生官取得联系,找出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录取的原因。是考试分数不够?还是课外活动项目太弱?学校已经录取的学生都有什么特点?如果你能找到自己没有顺利被录取的原因,你就更有可能解决现有的问题。
另外,你还可以了解一下学校Waitlist的工作机制,学生是否被排名?如果有,再看看你在什么位置?被录取的几率大不大?
提供最新的信息,增加筹码
如果你有什么新的进展或者信息,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学校,这能让你的申请更有力。比如你的标化成绩有了更新,考出更高的SAT成绩,最近得了什么奖拿到什么荣誉,有了新的AP成绩,这些都是你的有力砝码。
千万不要去纠缠招生官
骚扰招生官,对于你的申请没有任何帮助,频繁地打电话或出现在招生办公室,不会增加你被录取的几率,还有可能让他们对你产生负面印象。
所以,就像上面说的,一封诚挚的邮件即可,不要洋洋洒洒七八封过去。也不要耍小聪明或卖萌,想引起招生官注意,真诚就是最好的态度,千万不要做过犹不及的事。
别提供琐碎无目的性的材料
如果你要申请的是工程类专业,那么你更新水彩画或打油诗不会对你的申请有任何作用,除非获得了奖项或出版了。如果你最近考的托福只提高了几分,学校也不会因此改变决定。如果你更新一位不甚了解你的官员推荐信,也没什么作用。
不要让父母或校友代为帮忙争取
没错,父母确实应该参与孩子的大学申请,但是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你的父母给学校写信,这会让你像一个不成熟的小孩。
同样,此时寻找校友给你写推荐信也没有太大效果,像你到处求救一样。自己想想,这样的信真的会有用吗?不好意思,用处不大。
有人收到offer,自然也有人收到拒信,很多同学也疑问为什么会被拒?所以顺便谈谈这几个点。
1、标化成绩与目标学校不匹配
尽管有人宣称:在激烈的竞争下,申请美国名校,高标化成绩的竞争力在下降,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你的标准化成绩就不重要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名校标榜着多元化录取,绝大多数却依然要求标准化成绩,甚至要求都不低?申请美国的大学,是避不开这些标准化考试的,它们是你在申请名校中,最为基础的一块敲门砖。所以要准确定位,让自己的背景与学校完美匹配。
2、学校&专业与申请者不匹配
这种情况出现在硕士的申请中更为普遍:有的同学申请的专业明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偏研究,为了读博士而准备的,可是文书里却又写着读完该硕士的规划是找工作。那自然会被拒之门外。
这就要求申请者一定要特别了解你所申请的学校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要求,才能交出学校满意的答卷。
3、对软性背景的忽视
软性背景部分包括科研/论文、实习、实践活动、志愿者、竞赛等活动。不同的专业、国家其实对软实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过去大家会觉得商科更看重实习,但事实上随着商科竞争越来越激烈,科研论文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理工科尤其是生命科学医学等更不必说,一贯非常看重科研,实习的作用反倒低一点。因此,你可以针对你所在的专业、拟申请的国家和学位,来做相应的背景提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