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学生在比较选校,就offer拿到好几个,不晓得去哪一个。比较关心回国就业问题,以及是否有机会留在英国工作。即将要去英国的同时,虽然充满期待,但又有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愁绪,挺纠结的。
这其中有个很大的疑惑是,不晓得留学生的红利还在不在,回国受认可度具体如何?
怎么说了,留学红利这个事可以分两部分来说。
一个是出国前,也就是申请的时候。
大家有没有发现,内卷更严重了,你想浑水摸鱼去名校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就容错率很低了。
毕竟现在英本、海本相对来说更为亲生,就像面试的时候,英本,海本这种人家好点的学校只是让你他们背下π的前九位。到了国内本,top10的国内本还好点,末尾点的211和985,基本提问方式就变了:请倒着背出π的后100位?
就去英国留学,可能2018年以前,混一个好点的学校其实真的不难。像爱丁堡,曼大,kcl,华威,ucl这种都有漏网之鱼。很多专业即使大浪淘沙,也能有意外收获。
但这几年,尤其是2021年以后,你看看政策的改变卷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真的没有爱了啊,昔日的捡漏专业都成被摸到热门专业了。很冷门的领域都翻几倍的申请量了。
大家都在追求QS前100这种,不能再低了。有些背景稍差的,也是在苦苦死守qs100-200的,不能再退后了。前面的申请量撑死,学生们各种来回的多申,海申,只希望天地开一线,送他们一纸offer。
想随便申一个好学校的红利不在了,有些学生大一大二就开始刷分。
第二就是出国回来后的红利。
其实也在逐渐消失,基本也有个转折点的时间。可能在2010年就开始慢慢淡下去了。不过好在,留学生身份并没有贬值,还是有增值的。
回国后,一些一线城市的扶持仍有。但一般的留学生可能用不到。比如创业啊,甚至免税车这种。
另外就是就业这方面,现在的确是吃学校。QS前50,前百,前200。分布各种大厂,券商,投行。即使考公。有些二线城市也需要你前200的学校。
带来的演化就是,留学可能是很多家庭额外多出来的选择。有的并不通过这种选择去创造什么,只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是想持有,而不是希望通过这个,指望这个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是希望多见识点,但努力学习和生活的本质是变的,无论是否留学,这种精气神是一样的。
有些仍在坚持想要通过这一年改变人生,的确也有这种。但有的功亏一篑,反而回国后,高不成低不就,位置没摆正,有点束手束脚。也有学生,多了留在海外工作的机会,英国不行,荷兰这种也能曲线救国。有的即使回到国内,因为有双语的优势,后面也有了外派的机会。
有些佛系的本身也没想着通过留学改变什么,只是单纯的不想那么早工作,多在象牙塔呆一阵。体验下校园生活。有的只是想纯粹地见识下外面的世界,洗掉下在国内养成的陋习。
有的人佛系,然后滋润过完这一年。有的人仍功利,然后刻苦,坚持艰苦着。有的已经规划好未来,并一步一步印证着。
这其实就是现在的的留学圈,百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