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很好奇美国大学究竟是如何通过自己递交的材料,做出录取决定的?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首先因为大学招生流程相对封闭,大家很难从公开渠道获取信息;其次是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招生流程,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里,古老师总结出了一个美国大学录取评估的大概流程,供大家参考!
从阶段来说,整体录取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筛、 分类、构建证据链、交叉评审。
在初筛阶段,招生委员会会核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筛除材料不全或材料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者(例如提交的成绩单不是官方渠道递交的等情况)。
之后再根据申请者的GPA,语言成绩,或者是否有犯罪记录,年龄等,筛除不符合最低申请要求的候选人。
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初筛并不会考虑通过不符合录取标准,但其他表现异常优秀的申请者。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GPA比任何材料都重要的原因:没有合格的GPA,再优秀的申请材料,都没有机会被认真评审。
- 通过初筛的合格申请材料,会根据申请者所表现的学术兴趣、学术背景,实践经历等,分配给最匹配方向的教授进行进一步审核。
由于顶尖院校的申请者人数众多,部分院校在分配申请人材料时,还会“贴心”的根据申请者的GPA,学术背景等方面的情况,对申请者进行排名。
考虑到一名教授一般会被要求评估60+名申请者的材料,在这个排名榜榜单靠前位置的同学,会有机会抓住教授更多的精力,获得更细致的评估。
- 当教授打开申请者材料的时候,整个申请中最重要的部分:构建证据链,就开始了。根据我们与负责招生的教授们的沟通,发现每个教授都有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录取条件的标准。这里我们以某常青藤院校教授X的评估为例,来细数这一部分的流程。
X教授认为一名合格的申请者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1) 对所申请专业有浓厚的兴趣,
(2) 有不错的交流能力,
(3) 有足够的学术能力,
(4) 学校能帮助申请者未来更好地发展。
因此当一位教授打开一名申请者的材料时,他的任务就是在材料中找到能支撑申请者符合四个条件的证据。
(1) 对于兴趣方面,教授会通过阅读申请文书,观察申请动机和过往经历,明确同学对专业有兴趣,并且在过往经历中充分展现了这一要点。
(2) 交流能力方面,教授认为一个优秀的近期TOEFL成绩可以表现良好的英语水平,同时文书材料的写作水平,也可以从侧面佐证同学的书面交流能力。
(3) 对于学术能力,教授主要观察同学成绩单中重点课程的成绩,和学术领域的推荐信。同时X教授认为,来自一所知名院校的成绩单,会让他做出对同学学术能力方面更准确的评价,否则他只能结合推荐信和科研项目经历,去推测学生的学术水平。
(4) 最后,教授会关注同学所展现的未来计划,以及对本校的了解程度,确认同学明白学校及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且培养目标与同学未来计划相互契合。
- 最后一部分是交叉评审,由另一名教授,对申请者的情况进行重复评估,确认学生的申请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合格申请者总结为:充满学习热情,名校毕业,高GPA,文书写的好,申请项目契合度高,并且申请逻辑闭环,各项能力及优势都有充足的实践或客观证据支撑。